财富风水解密:国家为什么选择在雄安设立新区?

时间:2021-03-18 15:42:42 风水

选中雄安,好似富人嫁女儿,周围各种小富之家不要,却挑了一个一穷二白,没文化、没底蕴、卖鸭蛋的小伙子,还供他读书考状元。

难道就为了他能入赘?

非也,因为他能成大器!

这个大器,不是副首都那么简单,而可能是要再造一个北京!

在谈论雄安机遇前,搞清楚这一点非常重要。因为这两者意味着不同级别的财富机遇。副首都迁来200万人差不多了,再造北京则起码1000万人级别的流入。

从“历史性重大战略决策“的用词,我倾向于是后者,再造一个小一点的北京,人口比肩深圳的1200万,副首都是打不住的。

、找了个卖鸭蛋的女婿,还供他学习考状元?

再造一个北京,有两个难题,一个是水,一个是暖。

没有水,就是死城。

水又有两层含义,第一,当地有水;第二,不能占北京的水。当地有水好理解。不能占北京的水则更关键。

现在北京2000万人,媒体披露的人均水量约100立方米多一点,不到全国平均量的10分之一,低于国际的最低线500立方米,所以,现在的北京地虽然不少,但水不够了,无法再大规模的扩张。对比一下东京,人均水资源是北京的25倍,所以,它的人口密度远超北京,居住开发面积比例,要高北京好几倍。

所以,要再造北京的话,必须避开北京所处的永定河水系。

廊坊,通州、以及北京与天津之间的那大片地方,死穴就是这里,它们也在永定河水系,地下水是通的,这里人多一点,北京就要少一点。这决定这些地方,起不来一座新城。

雄安新区的三个县,属于大清河水系,它的地下水系与永定河地下水系,是隔离的,也就是说,不会影响北京2000万人的用水。从水系隔离的角度而言,雄安新满足了再造北京的最刚性的约束。

再看当地有水方面。雄安新区三个县,是河北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,白洋淀大家都知道。把淀区的水计入的话,三县的人均水资源,相对缺水的河北还是丰富的。

再看暖。

北方取暖传统靠煤,这是巨大的污染,所以,如果不能解决清洁取暖问题,是断然不可能在北京附近,再起一座千万级别人口的城市的,尤其是在当前需要解决雾霾的形势下。

这个问题,恰恰也是被当地的另外一种水资源解决了。那就是地热水, 雄县的地热水储量821.78亿立方米,全国之冠,并且容易开采,目前雄县已经近100%实现地热取暖,冬季取暖接近零排放。而如此庞大的地热水资源,有望覆盖千万级别的人口冬季取暖需求。

所以,未来越多的人口聚集到这样的新区,对解决雾霾问题,反而更有帮助。

所以,看官们不难理解,为啥是卖鸭蛋的小伙子独中花魁了。

因为,深山藏美玉啊。

只有这个地方,才可能,在北京附近起来一座千万人口的新城。

从目前透露出来的规划来看,似乎也显示出这个意图。

雄安新区三个县,辖区1562平方公里,和北京的1614平方公里相当,北京人口2170万,而雄安新区人口才120万,还有至少1000万人口的扩张空间。初始主打核心区域100平方公里,这和当初老北京的核心区域相当,过去说,十里长安街,纵横在一起雄安新区国家风水,也就是100平方公里的地方。

所以,水系的支撑,决定了雄安短期目标是副首都,也就是先期的100公里圈,把首都的部分功能移过去,但仅仅停留在这里,是打不住的。中长期目标,应该是一个规模堪比北京的新城,人口起码在1000万以上,也就是2000公里辐射圈。

既然是再造一个北京,那么这个财富机遇,就很大了,当得上是千年一遇级别的。

、初期炒房资本的机遇并不不多

知道目标在哪里,距离就好丈量了。

财富机遇,无外乎达到这个目标过程中的各种跨步。

首先是土地。

人口规模是决定土地价值的最重要支撑。

雄安新区三个县1562万平方公里,以前只有120万人,没有人自然土地不值钱,现在中长期可能是1000万以上级别的人口流入,所以,起升值空间不用多说。

新区出来之前,雄县的房价大概4000一平米左右的价格。一夜之后,已经跳涨到2万一平米之上。现在政府已经冰封所有的房产交易。这是必然的,因为那三个地方本来就没有多少商品房,真要放开不管让你炒,这两天就能炒到5/6万一平米,因为能买卖的房子实在是太少了。

但除了雄安的120万幸运儿,还有谁能最大分享呢?

高层已经多次说了,“房子不是用来炒”的。

这句话在目前的全国城市,要实现,是有很多阻力的。

原因也很简单。

当前一二线城市土地的分配,在这一届政府之前,就已经基本完成,即使包括现在的北京也是如此。也就是说,现在的北京,要想压房价的话,在现有的行政区划不扩大的情况下,最关键的土地筹码是不太够的(北京不是地不够,而是水不够)。而现在立即上房地产税,可能又担心经济增速问题,同时过去土地市场化的受益者,已经表现为一个个家庭,房地产利益群体,已经成功地bangjia 了部分民意。

那些第一手或者最先拿到房产资源的资本,过去10多年来的获利模式,就是“房子是用来炒的”,10几年的惯性,很多居民也被挟裹参与其中,刹车是有难度的。

但是,雄安新区不一样。

这里一共才120万人口,开发程度接近于零,拆迁成本必然会很低,在北京拆一套房子,那成本是高得惊人的。

所以,雄安新区的房市可能会走一条完全不同于以前的开发模式。已经有媒体猜测,一级土地开发将由县政府或国企承担,各类开发商或只能进入二级市场,也就是说地价与房价都有政府主定,房产商主要负责建房子。由于这里的土地升值的空间预期会不小,政府将有很大操作空间,筹到钱再投入开发。

从这个角度来看雄安新区国家风水,初期炒房资本的机遇并不不多,土地财富未来将主要向该地区的企业员工倾斜,比如大量的公租房、廉租房或者限价房,将提供给搬迁过来的企业所雇用的员工。这也是雄安未来吸引人才的法宝。

、最想让你抓住的机会

雄安的机遇,如果仅仅是房产财富的话,那肯定有违高层的初衷的。

从高层调研雄安的时间来看,起码在2014年就已经开始了,当时,北京的房价还没有今天这么暴涨。

因此,它规划的最根本初衷,是重构中国的财富格局,引领创新与中国经济的突围。换句话说,高层最想让大家抓住的机会,是创新!

中国的财富布局,真正依靠市场化力量形成的,目前来看有两个三角区,一个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,一个是以深圳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,南重于北,而北京更大程度上是zhengzhi 资源的沉淀。

如何在北方形成一个新的财富中心,事关中国未来的稳定,也事关中国在当前世界经济前景不明之下的破局。

在主要依靠对接海外市场来发展自己的时代,北方财富中心难以形成,这是很自然的。唯一最有希望的天津港,其吞吐量被南方港口分流之后,也不足以形成一个辐射北方内陆的财富中心。

所以,北方的财富中心,必然要建立在中国自己的创新发展上,而不是对接外部的基础上。

全球政经大势的突变,加速了这个要求。

这个突变就是,美国次贷危机与欧元区的债务危机,断崖式的打断了中国背靠发达市场的那颗大树,来发展自己的路径。过去几年,中国债务的膨胀与一二线房产泡沫的形成,本质上而言,就是这棵大树倒了之后,自己又不愿接受回调的结果。

但是,你自己已经是大树了,你还想靠另外一个大树,对方也不会愿意的。

美国总统特朗普3月31日发推文称,“下周与中国的会议将非常艰难,因为我们无法再承受巨大的贸易逆差和就业岗位流失了”,“美国企业必须做好研究其他选择的准备”。可以说,就是这个意思的最好写照。

雄安新区,远离海洋,在河北的腹地开花。这就是将筹码全部压在创新引领中国经济突围上的姿态,有点誓言无声的感觉。

所以,这确实是历史性的一步,但也是高难度的一步。

雄安将是中国创新的最大”标杆工程“,是中国创新发展的试验田。换言之,高层最想让你抓的,是这个机遇。

体现在雄安的建设过程中, 是中国各类创新型企业,拿到最大的机会。即使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,也将会向那些有技术含量的创新型公司倾斜,招标过程不是价格最低,而是质量最好,未来拓展空间最大的产品中标。

当前国家鼓励的智慧城市、节能环保城市、生态城市等等,都将有机会在雄安的一张白纸上,全部画出来。

雄安新区周边区域是哪_雄安新区 兰州新区_雄安新区国家风水

这一点,中国的任何一个其他城市,都不可能做到,当然,其他任何一个国家,也同样不可能做到。

中国创新型企业的春天,包括技术、文化等等各个领域,在雄安将有一番更广阔的天地,相信各种制度上的解放,包括各种政策上的优惠,都会在不久出台。

雄安新区政府,也是空降精兵强将,这里将是最没有既往利益的纠葛与历史包袱的新城。

、A股市场深入挖掘的时间将会更长

既然水系与取暖条件,已经给了雄安这样一个千年机遇,一个重大使命。

那么,A股市场的短期爆炒是免不了了。

今天港股里的领头羊是金隅股份,这是北京的水泥兼地产公司,在A股与港股同时上市,当天最高涨幅54%,收盘仍有30%以上的斩获。在4月2日的《一周政经趋势解读》中,我们已经谈到:

周末出来的安雄新区这个千年高度的国家战略出台,给下周的股市带来新的炒作机会,河北以及部分北京的建材基建、工程机械、房地产都是候选。

港股已经这么走了。

当然,这是大部资金一眼就能看到的机会,周一这类明面上的直接受益股,估计都没有上车的机会了,直接封涨停是大概率。

而市场深入挖掘的时间将会更长,没能上车的,可以考虑围绕创新型城市、未来产业继续挖掘下去,那些各个创新行业里的龙头,如果再与雄安有一点点关系,都有可能激发资金们的追逐。

金钱永不眠。

站在雄安新区的元年2017,回想那1979年的深圳元年,1990年的浦东元年,多少万亿财富如大江汹涌,又有多少人是当时惘然。

梁启超曾有一句猖狂的话:十年以后当思我,举国如狂欲语谁。就把它送给,那些正在搏击雄安元年,并看到这篇文章的谈友们!

【领袖精英网】全国加油85折,请加微信 xboy6688

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