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水的渊源

时间:2022-05-06 11:01:43 风水

风水的起源

□ 风水是迷信还是环境文化

自古以来,中国人就有着浓厚的“天人合一”的观念,“天人合一”是指:人作为自然的一分子,只要按照天道运行的方式生活,有效利用自然,就能达到与自然融合的境地,从而化自然所有为自己所有。这种改造环境并使之与自己相协调的方法,就是风水。因此,从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意义上来说,风水也就是中国本土的环境文化。

中国古代的风水术源远流长,尽管其中有一些迷信色彩和玄学成分,但是,如果我们用科学的态度摒弃其糟粕,就会发现风水其实是一门科学的环境学和场态学,它是研究人和自然如何共存相处的学问。古代风水学所依据的理论体系是“天人合一”,追求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。这种哲学观念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,造就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。

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,古代风水学是集地球物理学、地质学、环境景观学、自然生态建筑学、天体运行方位学等于一体的综合类科学。风水的科学成分,正在被人们所接受。

2005年,中国建筑文化中心成立了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,并在南京举办了第一个风水培训班。2008年,安徽呈坎村成为中国第一个以风水申报混合文化遗产的村落。

□ 风水的重要地位

风水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化产物,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。

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,风水一直被当做一门神秘的学科,从宫廷到民间,人人都相信风水的神奇功效。朝廷通常设有御用的风水研究人员,在修筑宫殿、衙门、府宅、陵墓等建筑时,都需要风水人员对选址、方位和布局进行考察和规划;甚至有时国家发生大事也要问询他们的意见。而在民间,百姓们在修建住房或者选择墓地时,通常也会请风水先生前来指点;至于婚丧嫁娶的吉日、搬迁吉日,等等,更是免不了用到风水。

□ 风水的由来

风水是集我国古代综合地质地理学、生态学、景观学、建筑学、伦理学、美学于一体的古代建筑与环境理论。

“风水”一词一般认为最早出自晋人郭璞所著的《葬书》:“葬者乘生气也。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,古人聚之使不散,行之使有止,故谓之风水。风水之法,得水为上,藏风次之。”这部著作也简明概括了风水对居住地的选择标准:“来积上聚,冲阳和阴,土厚水深,郁草茂林。”

郭璞所说“风水”二字就是选择环境,即环境的背靠、阴阳的和谐。风水中的龙是指山,龙行必生风,风主动;龙止必有砂,环水抱而为征,水主静。风水的含义就是选择龙行止之所,从而乘龙之生气,收纳旺气。

该文意思是说,人在充满生气的地方才能更好地生存,而气遇到风就会扩散,遇到水就会停止,所以古人就发明出一些让生气汇聚而不扩散、运行而不停止的方法,这就是风水学。自此,藏风、得水、聚气,也就成为风水师调理风水的重中之重。

□ 风水的别称

风水术从古时流传至今,有许多别称,譬如:

1.形法

2.堪舆

3.青囊

4.青乌

5.青鸟

6.地理

□ 堪舆

汉代古籍《淮南子》中说:“堪舆徐行,雄以音知雌。”东汉许慎说:“堪,天道也;舆,地道也。”堪是指观察天,舆是指勘察地,堪舆之学即研究天地运行之学。

中国堪舆学说是由汉以前占卜之术传承分化而来。它以河图洛书为基础,结合八卦九星和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,把天道运行和地气流转以及人在其中完整地结合在一起,形成一套特殊的理论体系,从而推断或改变人的吉凶祸福、寿天穷达。

堪舆这种仰观天文、俯察地理的活动,从一开始就与天文、地理联系在了一起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堪舆之学就是中国古代的环境与建筑科学。

□ 青囊

青囊能成为“风水”或“堪舆”的代名词得益于东晋人郭璞。郭璞(276~324年),字景纯,河东闻喜(今山西)人,东晋著名学者、道学术数大师。据说郭璞得到黄石公青囊中书九卷,从而洞悉五行、天文、卜筮之术,写出相地学经典著作《葬书》。这本书内容包罗天地,博大精深。“天有五星,地有五行,天分星宿,地列山川,气行于地,形丽于天,因形察气,以立人纪,紫微天极”。

目前所流传下来的黄石公《青囊经》,分为上中下三卷,全文仅410字。

□ 青乌

古人常把堪舆学称为青乌,青乌指的是人名,是当时著名的相地术大师。传说青乌子是黄帝时期的人物,《轩辕本纪》中说,黄帝当初划分中华州界之时,曾经求教于以相地闻名的青乌子。晋代葛洪在《抱朴子·极言篇》中,把青乌子说成是古代寿星彭祖的弟子,历经百岁后,在殷成仙而去。

《风俗通》中说,“汉有青乌子善葬术。”《旧唐书·经籍志》中说,青乌子是汉代相地家,著有《青乌子》三卷。

青乌子的著作曾经流传甚广,如:南北朝刘孝标在注《世说新语》时,曾引用《青乌子相冢书》中的话:“葬龙之角暴富贵,后当灭门”,唐代李善等人在标注《文选》时,也曾引言:“天子葬高山,诸侯葬连冈。”

□ 地理

“地理”一词,最早出现在《周易》一书中,它指的是研究地形、考察环境等。《周易》起源于河图洛书,它的内容广泛,包罗万象,从战国时代起就被当做儒家的经典之作。

《周易》中说,“易与天地准,故能弥纶天地之道。仰以观于天文,俯以察于地理,是故知幽明之故。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。”意思是语言遵循天地的变化之道,才能合乎天地自然之理。仰观天文,俯察地理,这才能了解自然变化的奥妙。从上文可知,古时风水与天文地理的密切关系。古代的地理书籍还有《尚书》和《山海经》等。

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,他在《论衡》中这样解释“地理”一词: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,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。到了唐代,孔颖达把他的观点进一步阐释:地有山川原野,各有条理,故称地理。

在古人看来,地球上这些地形、地貌、地势等自然造化,都是有章可循、有迹可考的,他们把这种道理称之为地理。

王充是唯物思想家,他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识的自然实体,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,并非有意安排。他否认天地与人之间存在感应关系。

□ 大地生气说

远古时期的人类,生存主要依靠不断向大地索取,他们生活的一切条件都来自于大地。因此,在远古人类的眼中,大地就像母亲一样,给予并滋养了他们的生命。所以,他们认为大地是有生命的,而人类则是其中的一部分。他们认为大地不但有生命,而且还和人类一样是有经络穴位的。这些经络就是大地生气行走的路线,穴位就是生气聚集的处所。

基于大地生气说,中国古人为了得到大地的生气,于是,千方百计地寻找最具生气的处所,这也就诞生了风水学。

□ 天人感应说

汉代著名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“天人感应说”的哲学观点,对后世哲学和风水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董仲舒的“天人感应说”主要有两个要点:

1.神学的灾异谴告说,被认为是天对君。

2.“天人同类”、“天人相副”说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两点往往交错或一道出现。

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思想家和经学家,在汉景帝时任博士,讲授《公羊春秋》。他提出的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被汉武帝所采纳。老年时期在家著书,他以《公羊春秋》为依据,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,吸收法家、道家、阴阳家思想,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,对当时一系列哲学、社会、历史问题,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。

他的哲学基础是“天人感应”学说,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,创造了万物和人。天是有意志的,和人一样“有喜怒之气,哀乐之心”。人与天是相合的。这种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,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,并且把它发展得更为完善。

□ 天人合一

所谓有机自然观,指的是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自然观,也即我国传统的“天人合一”的宇宙观。这一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,主张“人之居处,宜以大地山河为主”。也就是说,人要顺应天道,以自然为本。人只有选择合适的自然环境,才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。这种有机自然观,既是风水思想的核心,也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精华。

在中国古代,几乎每一部风水著作都以“生气”为主旨。“生气”预示着生机,代表着昌盛,在《易经》中属大吉。而“大地生气”说本身就是“大地有机”自然观的反映。只有在“大地有机”自然观的前提下,风水学的发展才有其价值可言。

□ 生气

古人认为大地和人类一样是有经络穴位的生命,这些经络就是大地生气行走的路线,穴位就是生气聚集的处所。这就是“大地生气说”,而古人为了得到大地的生气,就千方百计地寻找最具生气的处所,从而诞生了风水学。

风水的核心要求,就是在人的停留之处要有生气。风水学认为,自然中有一种能让万物生长发育的强大力量,它是能够焕发生命力的要素,是环境中一切有利于生命成长的要素的总和,这就是“生气”。风水学把气分两种,生气与死气。生气是使万物生长繁茂之气。死气是没有生机的、不通达的死亡之气。风水大师郭璞在《葬书》中对“生气”有所论述,“五气行乎地中,发而生乎万物。” “夫阴阳之气,噫而为风,升而为云,降而为雨,行乎地中而为生气。”

民间百姓也用生气与死气来形容一些事物,例如称血气方刚、斗志昂扬的人为有生气;称精神颓废、情绪低落的人为死气沉沉。称草木茂盛、水土肥美之地为有生气;称沙漠戈壁、不毛之地为死地。

□ 黄道

在古人的长期天文观测中,发现太阳每年会在天空中穿行一个圆形的路径,古人把这个路径称为“黄道”。实际上,它是太阳在地球公转时映在地球上的投影。太阳在地球上沿着黄道一年转一圈,为了方便确定太阳的具体位置,人们把黄道划分成了十二等份(每等份为30度),用邻近的一个星座命名,这些星座就称为黄道十二宫。后来,人们发现,在日、月、五星的周围,有一群星星环绕着它们,日、月、五星在它们之间运行,人们就把这些星星定为黄道坐标。汉代的贾逵首次在浑天仪上加入了黄道环,制作出了“黄道铜仪”。经过长期观测,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星作为坐标,由于它们很像日、月、五星的休息场所,所以被命名为“二十八宿”。古人再把它们分为东、南、西、北四个宫,每宫七个星宿,并以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四个灵兽的名字为四宫命名风水学与玄学,用来分管东、南、西、北四个方位,取“天之四灵,以正四方”的意思。古人利用它们来观测昼夜、寒暑的交替和阴阳的变化,并测定岁时和季节。

到了汉代,人们开始采用根据黄道选择吉日的方法,即“择吉术”。二十八星宿从此成为选择吉日的重要依据。古人给二十八宿赋予了吉凶的内容风水学与玄学,成为人们选择吉日的重要依据。择吉术将黄道中的青龙、天德、玉堂、司命、明堂、金匮六星宿称为六黄道,而黄道吉日就是这六星宿所在的日子。

□ 相宅

相宅是指利用罗盘等工具,结合朝向、五行、八卦、周边环境等择吉避凶、选取宅地的一种古代民俗。相宅可以分为相阳宅和相阴宅两种。其中,阳宅是活人居住活动的场所,阴宅是指死人的墓穴。无论是阳宅还是阴宅,相宅的目的都在于通过改善环境与人的关系达到趋吉避凶的效果,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一支,直至今天,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
□ 相地

所谓的相地,指的是对地理的观测,在古代,相地通常指的就是风水,但相地与风水术不能完全画等号,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:

1.相地术的产生先于风水术,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相地术。

2.风水仅适应于住宅和墓葬,而相地则被广泛应用于农、林、副、牧、渔、军事等各大范围。

3.相地的方法更为严肃,需要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估。除此之外,相地活动多需要科学依据,有利于人类对于环境的改造,而风水术则属于唯心论,常会让人陷于迷信的泥沼之中。

□ 星宿四象

古人在观察天空星象时,为了方便研究,便用神话中的四大灵兽来命名天象中的四个方位。这种区别方位的方法,后来被用于表示地面方位。星宿四象是指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,它们出自古代天文学。古代风水学吸取了这一方位表示法:北(后)为玄武,南(前)为朱雀,左为青龙,右为白虎。

运用风水学选择居住地址时,就会用到这种方位表示法,而且还以其形来衡量地形。如:一个好的风水环境要求“玄武垂头,朱雀翔舞,青龙蜿蜒,白虎驯俯”,意思就是,背后的山峰要垂头,前方的山峰要起舞,左边的山峰要连绵不绝,右边的山峰要伏顺。又说,住宅左边有流水,也即为青龙;右边有道路,也可看做白虎;前面有水池,即为朱雀;后面有丘陵,即为玄武。这样的住宅就是富贵之宅。

□ 北斗七星与风水的关系

北斗七星是现代天文学中大熊星座的尾巴部分,由七颗星组成。我国古人在观察天象时,觉得其形状类似“水斗”,因此称其为“北斗七星”,七星的名字分别为:天枢、天璇、天玑、天权、玉衡、开阳、摇光。在开阳星和摇光星的旁边,还有另外两颗小星,因光芒较弱,并不引人注意,左边的称为左辅,右边的称为右弼。

古代堪舆家根据北斗七星和辅弼二星,演变出堪舆九星。理气派以此九星代表吉凶方位,又把九星加上数字和颜色来表示时运转换。(参见下表)

风水的渊源

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