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的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午时 未时 申时

时间:2019-06-22 14:05:10 八字

生辰八字相克午时和丑时相克_丑时之女技能_丑时

子时( 23时至01时)、丑时( 01时至03时)、寅时( 03时至05时)

卯时( 05时至07时)、辰时( 07时至09时)、巳时( 09 时至11时)

午时( 11时至13时)、未时( 13时至15时)、申时( 15时至17时)

丑时之女技能_生辰八字相克午时和丑时相克_丑时

酉时( 17时至19时)、戌时( 19时至21时)、亥时( 21时至23时)

在中国古代,人们用“铜壶滴漏”的方法计时,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,即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丑时,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。

刻———古代用漏壶计时。

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。播水壶分二至四层,均有小孔,可滴水,最后流入受水壶,受水壶里有立箭,箭上刻分100刻丑时,箭随蓄水逐渐上升,露出刻数,以显示时间。

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,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。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.4分钟。所以“午时三刻”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时%2043.2分

刻制

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,又划为九十六刻。

一刻约15分钟。

丑时之女技能_丑时_生辰八字相克午时和丑时相克

扩展资料

十二时辰制

西周时就已使用。汉代命名为夜半、鸡鸣、平旦、日出、食时、隅中、日中、日昳、晡时、日入、黄昏、人定。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,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,一至三点为丑时,三至五点为寅时,依次递推。

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、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,比如鸡鸣、平旦、朝食、日中、人定等,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,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。

比如,给甲乙两字配上木(4:48-9:36)、给丙丁两字配上火(9:36-14:24)、给戊己两字配上给土(14:24-19:12)、给庚辛两字配上金(19:12-24:00)、给壬癸两个字配上水(0:00-4:48)。这些附会并无实际意义。